华中师范大学

报刊:《华中师大报》

版面新闻

  • 章开沅先生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摘要:章开沅先生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本报讯(记者 宋汉涛)12月11日,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在京颁发。我校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吴易风先生获此殊荣。章开沅先生因病初愈未能到场,我校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代为领奖。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院副总理、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主任马凯出席颁奖典礼,为获奖者颁奖并发表讲话。马凯对两位获奖者表示祝贺,他说,两位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获此殊荣,当之无愧。马凯指出,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自2012年创立,已有16位学术大家获得此项荣誉,他们共同的学术品格有五个方面:一是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二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三是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四是淡泊名利、谦虚诚实的人格魅力;五是提携后学、甘为人师的师德风范。这些都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并发扬光大,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也因为他们而显得更加厚重。 校长、党委副书记赵凌云代表获奖者学校致辞。他说,章开沅先生是首批湖北省“荆楚社科名家”,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是他学术人生坚守的信念,也是他对学界后辈为人为学的谆谆教诲。他博大的学术胸襟、崇高的家国情怀为学界后辈学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点亮了明灯。学校将组织全校师生,学习章开沅先生和吴易风先生的精神和事迹,承继先贤前辈优良品德,勇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命,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华中师范大学应有的贡献。 颁奖典礼上,章开沅通过视频表达获奖感受。他回忆了吴玉章老校长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提出“要写大著作”的寄托、与戴逸教授同心协力建设新兴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点点滴滴。在章先生看来,这个荣誉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而是授予他们那一代同行学者的。改革开放是对他们那一代学者的第二次解放,让他们学术的青春空前焕发,从此再无任何顾虑,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治学、全心全意育才。“不要盲目地膜拜古人,更不要盲目地迷信和追随洋人,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章先生说,“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历史是已经划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这是我终身抱持的信念。现在我仍然把它作为对后世的赠言。”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由吴玉章基金于2012年设立,旨在奖励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学者,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学科各一人,奖励金额为每人100万元。该奖项被视为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齐名的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荣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章开沅先生是华中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学人。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摘要: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 郝日虹)12月15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教育部高教司一级巡视员宋毅,教学条件处处长李静,实验室处副处长高东峰,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校长、党委副书记赵凌云,副校长夏立新出席。开幕式上,李静宣读教育部文件;宋毅、杨宗凯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颁发聘书。开幕式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我校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杨九民教授主持。 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教育技术学分委员会、教学方法创新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与会。我校学校办、本科生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 赵凌云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如今,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2.0时代。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和引领,带动教学方法创新,实施“课堂革命”,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都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新一届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势必进一步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宋毅代表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向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深度融合,催生了“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等新形态教育方式,产生了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信息化教学形式,引发了深刻的“课堂革命”。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因时而生,也理应感到责任重大。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建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是推动“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变革的重要抓手。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率先垂范,引领建设中国“金课”,加强有机协作,做好发展规划、标准建设、理论研究和培训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发挥好“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的作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创新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新的智慧和新的力量。 杨宗凯作工作报告。他指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发生了变化,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亟待重构。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信息时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所在。各位委员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围绕教育技术学、教学方法创新、在线开放课程、虚拟实验教学、“智能+教学”“互联网+教育教学”等主题,展开深入地分析、研究与探索,通过区域协作、构建联盟、协同创新、产教结合、教研相长等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努力开拓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做好咨询服务,不断提高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能力,持续推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专题发言阶段,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作《发展中国持色的慕课协同教学模式,促进教改创新与质量提升》报告;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孙茂松作《从慕课视角看人工智能与教育》报告;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作《以教学信息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报告。小组讨论阶段,委员们围绕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通过了《2018-2022年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工作纲要》,确定了本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华中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100次访问,全刊已有1418016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