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报刊:《华中师大报》

版面新闻

  • 华中师范大学改革开放40年综述之四: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摘要:华中师范大学改革开放40年综述之四: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颁发校长奖(学生) 教学改革成果暨第二届教学节新闻发布会 2011年11月25日我校研究生院成立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校人才培养历程,我们发现这40年也是我校历史上人才培养最多最好的时期。40年间,华师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向社会输送了近三十万名各级各类合格毕业生,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办学规模大幅跃升 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高 1978年底,全校在校本专科生约3000余人,其中包括按照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届1977级学生1073人,年底入学的1978级1012人。这一年还恢复了研究生招生,1978级研究生新生为20人,覆盖政治、中文、物理、化学和生物五个学科。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施行,华中师范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此后,随着办学目标不断明晰,学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数量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数量不断增加。至20世纪末,学校在校本专科生达7186人,研究生达897人,研究生与本专科生人数比例为1:8,非师范专业数量已经超过师范专业数量。至2003年,学校建校一百周年时,这一比例进一步缩小至1:2.4。进入“十一五”后,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层次,减少专科招生,扩招国际学生,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研究生质量工程”和“优质生源工程”。至改革开放30周年时,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优化,全日制研究生总数达7000余人,全日制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约为1:2.2。2013年,学校全面停止专科(高职)招生。目前,学校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2000人,其中本科生近18000人,研究生11000多人,留学生2900多人,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校人数比例稳定在1:1.5。 1955年,学校开始举办继续教育,“文革”时期中断。改革开放之后,学校继续教育事业重新起步,先后举办了函授、夜大、成教和自考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以及各种非学历教育。2000年,又开办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2013年后,开始招录成人教育学及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等。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对职业与继续教育实施严格管理,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学校职业与继续教育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目前,覆盖华中、面向全国的华中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格局、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初步显现。 四十年来,我校扎根中国大地兴办高等教育,学校已经由最初的单一师范培养模式,逐步向多层次、高水平、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主要面向中南五省招生到如今的7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齐头并进,学校办学规模与人才培养质量前进的脚印,每一步都和学校抢抓改革机遇、在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办学目标的层次跃升息息相关。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从1977级学生开始,学校实施国家统一制定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实行正规学历教育,学校有关部门在刚刚恢复招收本科生的两年时间里,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大纲修订,及时纠正了过去无教学计划或教学计划跟着教材走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明确提出“本科为本”的办学思想,强化本科教学,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并大胆进行改革试验:改学年制为学分制、对担任本科教学的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等。这些革新举措一方面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创造性思维。“九五”期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新增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1999年6月,教育部组织专家检查我校高师教改项目时,对我校14个受检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组组长吴国庆教授评价说:“这些研究项目反映了华师整个教改的良好形象,反映了华师师生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和学习方法上的气势和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坚持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评优秀。这既是学校长期坚持高水平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华师人始终献身教育事业,不断勇于自我革新的充分肯定。2007年,国家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此政策背景下,学校推出了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根据“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学校对200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再次修订,并经过2014年修订和2015年完善,形成了目前正在继续运行的培养方案。该版培养方案坚持按照“四个转变”的教学改革理念,致力于推进信息化、国际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2013年,学校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点示范性通过。2014年,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并在2017年再次确认。2003年以来,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共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2018年申报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拟授特等奖。 学校自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四届教学节,围绕人才培养,以教促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不断创新,加快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2015年9月,第一届教学节举办“全国信息化教学经验现场交流会”;2016年10月,第二届教学节举办“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启动成果展,并在学校召开武汉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发表“四个回归”的重要讲话;2017年10月,第三届教学节开展全校教学思想大讨论;2018年10月,第四届教学节主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作“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主题报告。赵凌云校长在开幕式上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精神,全面推进“六个到位”,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能力。黄晓玫书记在闭幕式上强调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的支持保障。 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学校党委始终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和立德树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学校获批湖北省“五个思政”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湖北省重点马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年底,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将教务处与学工部合并成立本科生院,以加强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统筹,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当前,全校上下认真践行“以生为本,以师为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注重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建设,积极探索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努力构建大思政的育人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人成才。 研究生教育管理不断加强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后,招生专业及数量逐年增加。1985年,研究生处成立,研究生教育逐步走向了规范。 1986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的首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桂子山举行,这场意义非凡的答辩会不仅是学校历史上首届博士答辩会,也是武汉地区高校文科的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会。1988年10月,“纪念恢复研究生教育十周年”大会举行,大会回顾了改革开放十周年暨学校恢复研究生教育十年所取得的的成就,并提出了下一个十年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工作。同一时期,为加强研究生管理、保证研究生质量,学校从无到有先后制定《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试行条例》《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暂行规定》,还修订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 1997年,我校召开第二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并提出抓管理改革,抓学科建设,抓基础设施建设,抓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务实举措,有效提升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和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规模稳步上升,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被批准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实现了我校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零的突破。 进入新世纪以后,研究生教育经过学校“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投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日益优化,类型渐趋丰富。顺应这一事业的迅猛发展态势,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于2011年11月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目前,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初步形成了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优势,以师范类专业为特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格局。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努力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思路、新模式。其中,2009年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2014年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以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进一步拓宽一级学科培养口径,优化课程体系与培养环节;在2018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创新性提出鼓励一流学科实施本硕或本硕博贯通的拔尖创新型、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研究生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在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研究生教育通过不断地探索,育人制度、育人文化与育人环境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先后推出了“华大论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等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同时,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项目为抓手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以多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手段推进研究生教育信息化,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切实推动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健康发展。 学校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探索“3+2+4”本硕博贯通培养,依托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培养人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产生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学校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全校已建设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228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6个,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近年来,在各项专业学位技能大赛中,我校研究生屡获佳绩。同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201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我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区域旅游与环境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并批准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探索开辟了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硕士生的国际化路径。 4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卓越贡献。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重大赛事的比赛中,华师学子都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多年来,学校在大学生科研成果和优秀毕业论文方面同样硕果累累,其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毕业学子深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据统计,湖北省60%以上的特级教师是华师毕业生。 2018年,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先后召开,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我校做报告时所指出,“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只有把人才培养工作做好了,高等教育才完成了她的第一责任、第一使命、第一任务,这是功德无量的、功在千秋的工作。”“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的发展时期,教育能够兴国;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华中师范大学大有可为,必定能在为国育才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133次访问,全刊已有1420166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