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报刊:《华中师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唤起育人初心 不负时代使命 第三届“华师故事”展映会再叙桂子情

    摘要:共叙桂子情,同筑华师梦。11月27日、28日,第三届“华师故事”展映会学生专场和教工专场在音乐厅举行。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湖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孔祥恩,洪山区区长林...

  • 王长华:“华师故事”会一直讲下去

    摘要:2016年,学校开始提出要讲述“华师故事”,并且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要点。对于学校而言,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讲好“华师故事”,我们一直坚持让华师的老师、学生在舞台上本色...

  • 汪文汉:只要学校需要,我义不容辞

    摘要:作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校训、校歌等的撰写者之一,汪文汉可以说是华师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他以“百年学府,青春校园”解说华师的历史底蕴和美好未来。本届华师故事,他将为展映会串词...

  • 李谟介:并肩奋战的华师情

    摘要:李谟介是本届“华师故事”讲述人中年龄最大的,八十一岁高龄的他阔别讲台已经二十余年,再次站到台上,李老师难掩激动之情。在接到邀约后,他一度担心自己年龄大,把控不好时间,“老年...

  • 符平:为学校作出过贡献的老前辈应该被铭记

    摘要:作为我校社会学院的院长,符平坦言准备时间有限,接受讲述人邀请后,只能在开会的间隙、出差的途中润色自己的讲稿。尽管如此,每一次上台,他的讲述流畅而深沉,博得工作人员的阵阵掌声...

  • 詹艺虹:在尝试中精益求精

    摘要:詹艺虹在结束了音乐节的表演任务之后,便马不停蹄投入到“华师故事”展映会的准备当中。在联排之前,她已经在音乐学院的舞蹈厅里排练了很多次,她说:“虽然准备时间很短,但是拿到台词...

  • 研究生支教团:讲述是唤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摘要:得知能够参与第三届“华师故事”展映会,支教团的三位讲述者都非常开心。现于美术学院任教的陈曦是1999年华师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讲稿是她2000年支教回来以后写的,虽然...

  • 李桢:让孩子们在无声的世界里追逐梦想

    摘要:两名女孩正在台上表演啦啦操,但是总是跟不上音乐的节奏。一次又一次,李桢笑着拍拍手从观众席走上舞台,一边用手语和学生交流,一边又和灯光老师沟通:“能不能请您在观众席给我一点灯...

  • 代晋军:讲最真实的故事

    摘要:来自数统学院的代晋军,是考研界的数学名师,视频课里的他有理有据,侃侃而谈。来到“华师故事”排练的后台,代晋军目不转睛地看着讲稿,默念着讲述内容。“平时讲课、录公众号教学视频...

放大 缩小 默认

唤起育人初心 不负时代使命 第三届“华师故事”展映会再叙桂子情

   期次:第1242期   作者:郝日虹 任静   查看:33   

共叙桂子情,同筑华师梦。11月27日、28日,第三届“华师故事”展映会学生专场和教工专场在音乐厅举行。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湖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孔祥恩,洪山区区长林文书,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严湘桃,校领导黄晓玫、赵凌云、彭南生、夏立新、陈厚丰等领导到场观看。展映会以“初心和使命”为主题,用七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华师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果。

作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校训、校歌等撰写者之一,老校长汪文汉是华师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展映会上,他担任起串讲人的角色,解说华师的历史底蕴和美好未来。他说,讲述“华师故事”不仅可以扩大学校影响力,还能让华师精神得以传承,参与讲述,责无旁贷。

华师115年的办学历程是百年中国教育之缩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华师子弟鲁炫辰讲起了从昙华林到桂子山的故事:从昙华林到云南喜洲再到桂子山,从最初自力更生建校园到如今拥有各种国家级的器材和实验室、培养出了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厚重底蕴的办学历程由孩子娓娓道来,传承大抵如此。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华师也在春风呼唤中迎来了新的生机。物理学院退休教师李谟介老人讲述了研制大屏幕电视机的故事。彼时,学校承担了“大屏幕电视研制”的任务,攻关组奋战多年,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终获成功,反映了华师人胸有信念和梦想。“说到这里,就会让我想起邱永喜教授。”时至今日,李谟介依旧对邱永喜教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生充满敬仰,对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向年轻人传递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和梦想的场景记忆犹新。

师德高尚,终铸师魂。微型诗剧《雕刻时光》讲述了老师奉献青春、教书育人的故事。音乐学院教师詹艺虹饰演的雕刻师将青春都献给讲台,三尺又三尺,蔓延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将一个个学生雕刻成“才”,而她依然坚守,不忘育人使命。

《二十年后来相会》讲述了社会学院20年间走过的风雨历程路。一个年轻的学科从起步时历尽艰辛到如今终有大成,凭借的是几代学人呕心沥血、不计个人得失的薪火相传。讲述人符平说,他愿意做华师社会学科不弃不离的守望者,不负期许,继续为探索前行的社会学院传承薪火。

简陋的教室、艰苦的生活都没能阻挡研究生支教团前行的脚步。这条支教路一走就是20年,他们把课堂直接开到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始终未曾停下“教书育人”的步伐,始终未曾改变“志愿服务”的初心。这是百年华师教育精神的传承,是华师人用教育扶贫服务社会的体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华师学子李桢接触到了聋哑孩子,孩子们对音乐的渴望深深打动了他。毕业时,他毅然选择留在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帮助他们实现音乐梦想。扎根教育事业,李桢甘之如饴。他说,“希望自己一生都可以留在‘花园’里,付出自己的青春,看着‘花朵’茁壮成长,向着太阳。”

“作为一名教师,做最纯粹的教育就是我融入新时代的最好方式。”代晋军,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一心扑在教研上,教书育人从不懈怠,在代晋军看来,“我只是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从而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见证者,建设者。”

老、中、青三代华师人讲述的是40年间桂子山上学科、学者、学子的故事,道出了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尊师重教、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用“华师故事”激发爱校之情,唤起教育初心,不仅为我校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凝神聚力,也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创新之举。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中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9758次访问,全刊已有1420138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