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报刊:《华中师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叶欢:行走在“诗”与“师”的路上

    摘要:人生诗意,隽永深沉,叶欢用“诗”感受生活的魅力。以诗形教,她又用“师”的情怀温暖学生。以诗会友,诗词路上不孤单大学伊始,叶欢便加入了寒梅诗社,开始了她的诗词创作之路。诗社成...

  • 花样点名 只为寻求知识的你

    摘要:晚点名是华师的一项传统,形式也是常变常新,有直播、有经验分享、有老师面对面交流……其实为了提高课堂到课率,高校老师们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很多新颖的点名形式,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 我和西北有个约

    摘要:与舍友的一拍即合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所幸,这场从西宁出发,途经嘉峪关、敦煌、茶卡盐湖、青海湖……跨甘肃、青海两省的大环线没有令人失望。文艺青年的绿皮火车里有“诗和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叶欢:行走在“诗”与“师”的路上

   期次:第1242期   作者:覃珂 金苗 蔡伟玲   查看:24   

人生诗意,隽永深沉,叶欢用“诗”感受生活的魅力。以诗形教,她又用“师”的情怀温暖学生。

以诗会友,诗词路上不孤单

大学伊始,叶欢便加入了寒梅诗社,开始了她的诗词创作之路。诗社成员定期在梅亭或是黎元洪墓小叙,读诗聊诗,畅谈所有。后来叶欢有幸结识学姐姚举旗,学姐便带着她在桂子山头读诗。

“转益多师是吾师”,大二这年,由于军事理论课挂科,叶欢与国家奖学金失之交臂。“当时内心困顿,感觉自己的努力都付诸东流。除了诗社的朋友,自己都不敢和别人说这件事。”怀着这样的心情,她参加了诗社组织的“江城游学”。来到长江边上,她看到江水浩渺,想起自己的种种往事,霎时释怀,觉得还可以从头再来。于是,她写下了《江行杂感》。

《江行杂感》最终把叶欢带到了2018年“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大赛的国赛现场。参赛之初,叶欢内心十分紧张,在与其他选手交流后,她逐渐开始享受这个过程。“在这里,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她说,“走出华师诗词的圈子,发现圈子之外,还有这么有趣的一群人可以一起写诗。”在与诗友互动的过程中,写诗的那种不可言喻的孤独感得到了消解。“岭外几番秦世界,人间依旧楚风流。”在决赛现场,叶欢凭借这句诗得到了评委的青睐,层层闯关后最终喜获特等奖。

以诗会友,因诗结缘。对于叶欢来说,这是她提升与突破写诗能力的契机,也帮她在诗词旅程中,寻找知己。

以诗行教,宁静致远

“作为老师,你必须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如果我只有一碗水,那么学生就会没有选择。”提到“师范”,叶欢突然从一位满腹才情的诗人变成了一位严谨认真的教师。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一个坐着车要三四个小时才能绕进去的小镇。今年夏天,叶欢在那里,为一百多个孩子上了一堂国学课。她选择了清代袁枚的《苔》作为授课诗歌。群山环绕的小镇上,叶欢在讲台上吟诵着她最爱的古诗,台下一百多个孩子跟着朗诵,稚嫩的声音回荡不绝。叶欢希望孩子们即使在大山深处,也可以像牡丹一样盛开。

课堂尾声,叶欢带着孩子们玩起了飞花令,以一人之力“对战”全场。这场师生赛给予叶欢最大的感动,是孩子们对诗词的热爱。孩子们磕磕绊绊地背出一首又一首的诗词,并在下课后一窝蜂围住她问起诗词的故事。“诗词的美是相通的,城市孩子喜欢,大山里的孩子也喜欢”,而这更让她感受到诗词的神奇力量,同时也坚定了她对“诗教”的信念。

“诗教是温柔敦厚的”,叶欢认为诗社的学长学姐们颇具涵养与修养,叶欢也常以之为范,以诗行教。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带给学生,并得到学生们的肯定,叶欢觉得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行胜于言,宁静致远。”从理论到实践,叶欢总是愿意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事。说起粉笔字,叶欢提起自己喜欢书法。在她看来,一手好字可以让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作用绝非印刷体可以代替。叶欢说,她自己也一直保存着高中恩师留下的笔墨,常常翻阅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以诗为伴,兴趣与专业相结合

“师范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我想要把它走好,或许是一种使命感。与诗词为伴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我没有很刻意,但是心底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信仰。”

不懈的努力最终让叶欢成为了“国奖”获得者,谈到大学生活,叶欢这样说:“不能在最应该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有些事情不需要你有那么多的勇气,但要对这个世界多一点希望,要多一点尝试。” 叶欢希望自己在大学里有所坚持,有所热爱,尽可能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不枉费四年的青春时光。

兴趣有一种持久的生命力,让叶欢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兴趣与专业结合才是最好的结果。”叶欢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她提倡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下来并把它变为专长。她说,正是因为找到了兴趣所在,找到了所热爱的诗词,找到了所热爱的师范,她才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自己。

未来,叶欢将把握好人生的两个关键词:诗词与师范。她说,把这两件事做好,已非寻常,而她一直在路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中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9697次访问,全刊已有14181045次访问